bob官方网站
一泓清水迎“难”北上

类别:bob官方网站   来源:bob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03-25 03:42:14  浏览:1

  从湖北丹江口水库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有1432公里的路程,这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长度。这项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在经过50年规划、10余年建设后,已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

  在很多专家看来,这条承载众多希望的“生命线”,具有独特的工程、生态、经济社会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渠道距离长、规模大,跨越多个河流与地理气候带,令其设计与建设过程面临多个技术难题。

  “工程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把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加厚。”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易森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

  为了避免“雨水多的时候水留不住,雨水少的年份水不够用”的情况出现,此次中线工程的源头丹江口水库的库容亟须扩大,大坝必须加高加厚。扩容后的坝顶高程从162米增至176.6米,增加库容116亿方,相当于增加了两个半密云水库。

  中线工程还要穿越诸多河流、灌溉渠道、铁路和桥梁等,如何保证水质成为难题。

  “为了保证水质不受污染,过黄河时采用了隧洞方案。”汪易森说,与公路、铁路等隧洞不同,穿黄隧洞既要考虑隧洞外部的黄河水和泥沙压力,又要考虑洞内水流的压力。因此,隧洞采用的是双层衬砌结构,总长3.45公里。隧洞内径7米,开挖外径8.7米,深达黄河河床底部35~50米处的沙层中,技术上的含金量高,施工难度大。

  “这里采用的方法是在河流上架渡槽。”汪易森介绍,几座特大型渡槽已进入世界最大渡槽的行列,曾动用了世界上动力最大的施工设备。

  此外,中科院院士刘昌明和记者说,中线工程还解决了穿过煤矿采空区、膨胀土作为渠道边坡时易滑坡和变形以及冰冻期输水防止断流等技术难题。

  “十一五”“十二五”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曾为这样一些问题列出专题,研究成果逐步应用到工程的建设中,保证了工程顺利完成。

  现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等专家已将焦点转向工程完成后的水资源有效管理,“未来要关注工程的科学调度运行”。

  最近50年来,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从埋深1~2米下降至29米,造成“有河皆干”、地下水漏斗扩大、湿地萎缩等问题。

  王浩表示,中线通水后,地下水得以休养生息,地下水位继续下降的势头将得到遏制,湿地面积也有望从原来的30~40平方公里最大扩展到150平方公里。

  中线调水在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同时,还能够完全满足当地生态环境需求,包括增加地表径流、提高河流纳污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等。

  “中线工程一直遵循三先三后的原则,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境后用水。”汪易森说,这将有利地促进沿线生态建设。

  此外,输水带两边还设置了防护林带,布置在挖方渠道开口线或填方渠道外坡脚线外侧。“从空中看去,这个壮观的绿化带就像一条绿色长廊直通北京。”汪易森说,绿化带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此前,我曾多次去过拒马河,几乎看不到鸟,而通水后渠道两边的树上已经栖息了不少鸟类”。

  对于百姓最关切的水质安全问题,王浩表示,政府做了大量保障工作,包括水源区的水资源保护、调水沿线的截污治污、各级干支渠的保护区划定等。

  “工程为北方输送汩汩清泉的同时,也逐渐改善了水源地、沿线、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刘昌明说。

  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益的人口大概占全国总人口的9%。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后,将向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四个省市年平均供给95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20多座大中城市、100多个县市、超过6000万人将直接受益,间接受益人口则将超过1亿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强调,北方高耗水产业应该加以控制,避免因水增多而刺激高耗水产业的扩张。“不能一方面调水,一方面浪费水。”

  “任何时候都要把节水放到首要位置!”刘昌明指出,调水只是一种补充手段,水资源合理规划利用问题的核心是要搞好节水。

  “先节水后调水”是南水北调实施的根本原则。“政府要开展推进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工程科学调度运行,使得南水北调水量效益最大化。”王浩表示,应通过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实现节水增效,并采用政策层面的措施“倒逼”产业转型。

  “节水意识需要长期培养。”汪易森说,“不节约用水的话,调来再多的水也无法解渴。”

上一篇:【泊头动态】11月29日『文明大篷车&特产大集』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