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日报再次整版关注涉县这次是因为


  11月15日,邯郸日报以“党建一旗领三红 奔跑发展劲更浓——涉县党建统领推动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纪实”为题,整版报道了涉县坚持党建统领,开创性地提出“一旗”领“三红”,短短一年时间,开创了涉县困境奋发、激情四射、万马奔腾的发展新局面,成为邯郸的旗帜,几十项工作河北领跑,创造六项全国经验,全力全速推动经济社会奔跑着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

  深秋涉县,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处处涌动生机。10月24日至25日,涉县千余名干部利用两天的时间,开展“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实践大教学活动,亲身感受千里旅游通道建设成果和沿线村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翻天巨变。

  “三新”实践大教学活动,是涉县党建的一次生动实践,就是让广大党员干部珍惜成绩,不忘初心,更好发扬新时代涉县精神,在各项事业中,强化政治担当,保持冲天干劲,挑大梁、打头阵、拿硬活,多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全力全速推动经济社会奔跑着发展。

  面对灾后重建、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社会创新、生态改善等巨大风险和压力,特别是支柱企业断崖式下跌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涉县高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建统领,开创性地提出“一旗”领“三红”,以“党旗红”引领“战旗红”、“改革红”、“振兴红”,开创涉县困境奋发,激情四射,万马奔腾的发展局面,成为河北党建第一红。

  涉县大地党旗红,激情工作“铁在烧”。靠着党建的统领,涉县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以改天换地的气魄、战天斗地的勇气,百日冲刺攻坚工作法,创造一个接一个的奇迹,打造一个接一个的震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邯郸的旗帜,几十项工作河北领跑,创造六项全国经验。

  近年来,涉县充分的发挥革命老区政治优势,进一步活化形式,创新载体,激发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热情,取得了明显成效。

  面对少数人人心散、精气神不足的问题,涉县先后六次召开十万人电视、微信直播大会、举行七次全委会、组织八次大规模集中封闭式培训,有力地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涉县15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落地落实、开花结果。

  该县创新实施“党建+”模式,把坚强的支部建在项目上,鲜红的党旗插在工地上,党徽戴在每个员的心坎上。旅游、交通、经济、民生每个项目工地都是党旗飘扬,员冲在前面,干在一线,激发了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活力动力。

  着力打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革命旧址、晋冀鲁豫抗日烈士陵园、后池先锋岭、涉县第一届县委及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太行山干部学院、圣福天路新时代涉县精神广场等六大党性教育基地,据统计到目前,红色旅游游客量已突破300万人次,红色涉县成为红色海洋,成为全国、全省、全市开展党性教育的首选地。

  特别是,该县后池村“三地三最”之地,成为了全县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三地”即新愚公精神发源地、全国第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九大精神研学教育基地、梯田文化集中展示地;“三最”即面积3710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绿植党旗,用道路、山体和植被构建的全国最大的“党在我心中”组图,及彰显发展上精打细算,集约节约过日子心念的世界最大七彩算盘。每天到后池村参观游客络绎不绝,人数达万人。

  涉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结合发展实际,先后提出“345673”宏伟蓝图、“六个三”战略布局、“3492”重大工作任务、“3691”重大发展架构,为全县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励大家奋勇向前。用行动统一思想,四大班子带头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人人争当铮铮铁骨汉,担当奉献促发展。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八路军129师精神、后池新愚公精神、旅发精神、合力修路的“麻花精神”,凝聚成体现时代强音的“新时代涉县精神”。全县人民一条心、一股劲、一个音,战胜了办旅发、修天路、改旧城、建乡村、促发展等遇到的重重困难。

  习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作为需要新担当。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涉县广大党员干部们,以决战决胜的勇气、战天斗地的气魄、冲刺拼搏的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苦干实干拼命干,让这片红色沃土呈现出山河巨变、日新月异,展现了震撼不断、奇迹连连。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前面没困难。”涉县注重导向引领,县四套班子带头,各级党员干部带头,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广大党员干部为了旅发建设、项目建设、道路建设,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争着比奉献。有的轻伤不下火线,有的捐款捐物,特别是修建千里乡村旅游通道,每天参与施工的群众有2万人,最多时达6万人。“用什么样的人,就有咋样的导向。”涉县出台干部选任“六用六不用”细则,此次农村“两委”换届,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中,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和优秀等“四类人员”占比88.4%,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逐步优化,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特别是,涉县创新推行“一会清”“一表清”“一次清”等“九个清”工作法。减少会议数量,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标准,让清风正气树起来。“九个清”作风建设工作法,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好评。

  习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近年来,涉县直面困难,变压力为动力,广大党员干部以钢铁般的信念、勇拼搏的担当、铁骨汉的作风,拿大事、扛硬活,换来了涉县大地“一天一个样、一年大变样”。

  2016年“7·19”特大洪灾,涉县道路遭受重创,许多路段完全冲毁,再加上山高谷深,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极大,恢复重建困难重重。

  缺资金、缺装备、缺技术,如此巨大的工程正常情况下需要三年的工期。但涉县坚持把修路作为牢记初心使命、锤炼党性担当的火红实践来抓,以战天斗地的勇气、惊天动地的胆识、翻天覆地的成效,大打“人民公路人民建”的伟大战争。

  领导做表率,党员当先锋,干群齐上阵,硬是用100多天的时间,在太行山的高山之巅、深谷之中、峭壁之上,修建了总长1300多里的千里乡村旅游通道,创造了筑路史上的震撼和奇迹,更是凭此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殊荣。圣福天路揽众山、韩王天路挨着天、云中天路云中穿、王后天路踏山巅、盘龙天路冲霄汉……

  目前,该县修建乡村路、村间路、田间路等七类道路共计4000多里,人均修路5米以上、人均投资3000元以上。

  涉县作为邯郸市唯一的全山区县,自古就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山高坡陡,石厚土薄,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为将荒山秃岭变成太行首绿,近年来,涉县坚持“全时、全域、全民”绿化理念,努力克服条件差、缺资金等诸多困难,持续开展“绿美涉县”攻坚行动,重点实施荒山绿化、生态绿廊绿化、生态矿山修复、经济林绿化、村庄绿化、湿地保护等六大工程,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该县后池村地处偏远,天气条件和立地条件极为恶劣,2016年底,涉县在这里开展了冬季造林试验,每天300多人组成30多个造林小组,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用三个多月的时间,高规格栽植树木60余万株。尤其是在以西岗凤凰山为代表的裸岩山区,采用油钻、钢钎、铁锤、铁撬等工具,凿石开穴,破石挖坑,开展大穴状、大鱼鳞坑、小梯田等高规格整地,利用卷扬机卷土、卷肥上山,客土造林,成为太行石质山地生态景观林建设的典范工程。

  去年以来,涉县20个月时间完成造林40.5万亩,人均栽树100棵,人均投入2000元,人均绿化山场1亩。2013年以来,该县已累计造林80多万亩。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126万亩,森林覆盖率56%,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说起涉县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不得已提全域旅游。自2016年被列为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以来,该县坚持高标极致,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域旅游总体框架,规划设计了符合涉县地域特色的发展蓝图。以红色旅游为主体,根祖旅游、山水旅游为两翼的旅游兴县发展之路,把全域划分为“东部千里旅游通道带、中部休闲养生带、西部生态支撑带”,创造了全域旅游的“涉县模式”。全县旅游人数连续16个月排名河北第一,增速全国领先,旅游产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

  涉县巨变怎么来?这是全县干部群众的辛苦和汗水换来的。党员干部冲在前,一级带着一级干,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建设家乡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全县上下没有旁观者,都是主力军。几年的努力,山变绿了、景变多了、水变碧了、天变蓝了、土变净了、空气变清新了,涉县已俨然成为绿的世界、花的海洋、云的故乡、水的源泉、旅游的胜地、生活的天堂。许多游客说:早知有涉县、何必下江南,许多人称赞涉县是“千里画廊、太行漓江”。

  “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一度成为困扰涉县发展的头号问题。近年来,该县将急难险重任务作为检验各级党组织的标尺,锻造了一批改革创新的钢铁组织,锤炼了一批锐意进取的攻坚铁军。

  突破困难险阻,趟出一条“转型路”。该县立足基础优势,全力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起的产业,引进和新上单体规模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以增量促转型,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竞争力。

  在项目建设中,涉县创新实行招商引资“58”工作法,各单位拿出80%的精力和50%的经费用于抓招商,同时提出“双百”冲刺攻坚法,一般事情三天完成,稍大事情六天完成,再大事情九天完成,重大事项不超过一百天,以此实现项目快速投产达效。2018年,涉县累计签约项目190多个,总投资超过500亿元,落地项目110多个,是近七年来落地项目最多、单体投资最大的时期。

  突破发展瓶颈,培育一批“新模式”。该县创新“667”修路机制,明确群众修路主体,变“政府给我修”为“自己的道路自己修”,探索“向上争、市场筹、干部助、社会捐、群众投、政府奖”六条途径;创新筹资方式,拓宽筹资渠道,使原来财政的“独木难支”变为“众人拾柴”,用3亿资金修了几十亿的路,用1年时间干成3年的活。

  创新实施“667”造林法,通过多彩造林、四季有景,给石厚土薄的太行山区造林提供了样板。人均造林投入全国最多,实现了“北有塞罕坝,南有涉县绿”的震撼。

  打造全域旅游的样板,创新实施“3691”景区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1+5+X”旅游体制改革,县游客中心设立旅游检查室,乡镇村设立旅游服务组织,实现了全域旅游有人管、有人干,属全国首创。

  大胆探索出“不比规模比精致、不比高楼比宜居、不比现代比生态、不比繁华比文化、不比洋气比格调”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城镇化建设质量百强县,全市唯一。

  突破桎梏藩篱,打造一批“新经验”。第一届邯郸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筹备中,涉县把旅游业态和产业项目相结合,把招商引资与功能提升相结合,70%的项目业态是社会投资,创造性解决了业态多、投资难的问题。为解决造林投资大的难题,该县实行栽树增绿分期付款、卖树留绿还本盈利的办法,先高度密植,两年后隔一株卖一株,不仅挣回了成本,并且还有盈余。

  同时,在行政服务改革中,涉县将272项行政许可及关联事项和垂管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整建制入驻县政务服务中心,14个部门的102项政务服务事项也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目前,该县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间由原来的169天压缩至45天,核准类项目审批时间由原来的96天压缩至60天。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近年来,涉县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民生工作贯穿始终,强化完善就地创业、就地就业、就地致富、就地幸福“四个就地”的民生逻辑,打出一套组合拳,涉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2017年,涉县高标准承办了全省首个县级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到涉县游客突破千万人次。2018年更是延续了这一良好态势,“五一”文旅活动、金秋旅游季活动嗨翻全场,今年接待游客达1122.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5.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増长29%、47%。

  通过承办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涉县每天有3万人、2000多台机械设备施工作业,建成的旅游景区景点新增固定工作岗位1.5万个,农民工日平均薪资由90元增加到150元,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

  涉县千里旅游通道经过的都是深山区贫困村,道路修通之后,快速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目前,沿线口人的深山小村刘家村,国庆假期村集体一天收入2万多元,一个贫困户开小商店一天收入3000元。

  涉县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景更美了。清漳河畔,黑鹳、大鸨等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聚集繁衍。城市园林绿化稳步推进,人均绿地率达到74.26平方米,形成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城市生态景观。依托良好的生态,涉县在宜林耕地上栽植核桃、花椒、黑枣等树种,在浅山区栽植连翘等木本中药材,为老百姓在家门口建起了绿色银行。目前,核桃种植培养面积45万亩,平均年产量2.05万吨,产值5亿元,农民人均来自核桃产业的收入达1500元以上。发展花椒树2400万株,年产量达到3500吨,果品原品产值达到2亿元。

  创新提出“3691”扶贫工作法,整合1亿多元资金用于扶贫,推行财政供养人员“一帮一”,制作了以快板解读各项扶贫政策的“民心历”,辽城乡塔庄、塔坡养蜂基地,索堡悬钟服装加工厂等扶贫微工厂相继见效,绢花、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雨后春笋,广大贫困群众步入致富“快车道”。

  创新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100多座兼顾防洪、灌溉、涵养水源及景观效果的塘坝水体,建设1000个每个100亩的太行山家庭林场,打造1万户以上民宿、农家乐、渔家乐等民俗新旅游元素,打造休闲养生的优质生态产品。刘家村、后何村、江新村、圣寺驼村的民宿,台村、拐里村的家庭林场等都实现了“迎八方宾客,纳四海财源”。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考全市第一,高考本科二批以上上线%,被名校录取率达历史顶配水平;新医院完成搬迁,人民群众就医条件大幅度的提高;集中供暖一年新增100多万平方米,是常年增量的4倍还多;城市公用行业、饮水等民心工程,全部兑现,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备。

下一篇:成华制造的发展营销理念

上一篇:电子发烧友网